在过去的30年中,衰老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已进入一个独特的新阶段。衰老研究正在从探索衰老的症状发展到揭示衰老表型的潜在机制,并开始深入探究一系列潜在的衰老干预策略,如药物干预、基因治疗、再生医学、免疫干预和主动健康。一些干预措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此外,基因组测序和数据科学等研究工具和方法的发展,推动衰老研究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重要焦点之一。人类健康需求与科技融合发展,共同推动着衰老研究新时代的到来。
衰老研究具有巨大潜力,衰老干预技术和产品得到了迅速推进。然而,衰老研究及临床转化也面临诸多紧迫且棘手的社会和伦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制度和社会后果,从而阻碍老研究领域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的风险评估、提高透明度及更好的治理框架对于行业的健康发展推进意义重大。
2023年4月27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课题组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致一”研究员彭耀进合作,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 杂志在线发表题为“Acting on ethics andgovernance of aging research”的政策论文。这是衰老研究团队与科技治理研究团队共同探究前沿科技发展与伦理治理的典范,首次在国际范围内提出针对衰老研究伦理治理框架与策略。
研究人员基于对衰老研究的深入理解,在探索衰老研究的发展需求、内生驱动力及技术趋势的基础上,从三个维度系统阐释重要的伦理和社会问题:衰老研究技术本身、哲学层面的思辨以及特定性的伦理和社会关注。在科学技术层面,尤其是当前衰老研究尚处于早期阶段,如衰老干预的本质、干预的最佳周期、频率和适用性等诸多科学问题还未得到充分解决,这些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伦理和社会考量。不确定性也为相关伦理和社会关注增加了复杂性。在形而上学问题上,诸如延长人类寿命在伦理上是否必要或可接受,干预衰老是否合乎道德,衰老研究是否挑战衰老的必然性等,这些问题因文化、社会和宗教因素而异,争议较大。特定性伦理和社会关注包括老年临床研究参与者的特殊保护、衰老研究技术成果过早商业化以及行业虚假和误导性宣传等问题。同时,衰老干预措施可能产生潜在人口、经济和社会文化影响。
图1:衰老研究的伦理负责任治理框架
该研究系统性地构建了全球性的衰老研究伦理治理框架,以促进人类健康的发展。首先,研究人员提出将衰老“审视”为一种“疾病”,有助于培养长期的社会发展观,而不仅仅是关注衰老作为生命退化过程的科学观点。基于此理解,该研究建议将尊重生命,尊重自主性、风险与受益的平衡、公平与公正、透明与合作等基本纳入各法域衰老研究治理框架的监管结构和过程。坚持这些原则将有助于降低风险,并促进快速发展的衰老研究领域的潜在效益。在治理框架设计方面,研究人员强调临床转化的长远发展,适当的立法与规制对衰老研究至关重要,科学界和产业界的自我监管与负责任创新也是关键因素。此外,还需要与公众进行良好的沟通与科普。这些方面均是从衰老研究与干预措施应用角度切入,为衰老研究相关伦理和社会问题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策略,对衰老基础研究和转化医学领域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综上,这项研究关注的是衰老领域中经常被忽视的伦理与社会问题,立足于技术发展前沿,对领域内现存问题及潜在风险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构建一个兼具平衡性、包容性与针对性的,且可以根据各个国家与地区不同情况而进行调整的全球性治理框架。随着新技术的出现,如涉及纳米机器人和增强组织再生的器官修复技术、器官制造和移植,以及遗传和表观遗传学干预,衰老研究相关的伦理和社会考量将变得更为复杂。该研究所构建的治理框架仅是一个开始。基于该框架,研究人员希望能够推动全球衰老研究领域的生物学、医学、法学、伦理学等专家学者,政策制定者、监管者以及公众,足够重视相关问题,并前瞻性思考提前做好应对举措,从而推动衰老研究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最终惠及人类社会。
通过深入探讨伦理和治理问题,这篇政策论文为衰老科学领域树立了一个伦理治理的典范。在全球范围内,这一伦理治理框架将有助于提高衰老研究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多学科、多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为应对衰老研究中的伦理与社会挑战、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支持和保障。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中国衰老标志物研究联合体等合作完成。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刘光慧、“致一”研究员彭耀进为文章的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研究员宋默识、博士后丁璐璐,北京理工大学肖振宇教授为文章的并列第一作者。
文章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471491423000643